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四大国有行对信用消费贷热衷度不高。从官方客服和北京、广州多家分行得知,农业银行目前几乎不做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对邀请客户提供信用消费贷款业务。中国银行除了针对受邀客户的中银E贷业务外,也可以操作普通用户的信用贷款业务,但准入门槛较高,本地有房是准入门槛之一,且额度相对较低。中行北京某支行业务人员表示,授信最高额度虽然也是30万,但税后年收入20万大概只可以贷出5万,而同等收入在商业银行一般可以贷20万左右。虽然门槛较高,但如果符合国有行的贷款标准,依然有许多消费者倾向选择国有行,主要原因是国有行的贷款利率是同业中的较低水平。
从北京地区的情况看,中国银行的信用贷款无利率,一年期只收取每年4%的手续费,最长的5年期,年利率也仅为4.4%,是同业的最低水平。工商银行上个月新推出的“融e借”产品,最高额度可达80万,一年期贷款年利率5.22%,一年以上贷款年利率5.7%。建行只有一年期信用贷产品,贷款年利率5.6%。但从大多数推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准入门槛看,银行的风控依然较严格,并非外界认为那样逐步放开敞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虽然不同区域银行政策有所区别,但从广东、北京地区看,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明确提出了本地房产要求,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则只对其内部授信白名单中的企业单位员工提供授信,宁波银行也对申请人工作单位提出限制,只有事业单位、国企、央企、世界五百强企业等优质企业员工才能获得授信。
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广发银行等内资行和渣打、花旗等外资行相对条件宽松,着重考察征信、公积金和收入,依据公积金或收入授信。有些银行则对消费用途有明确限制,邮储银行、渣打银行虽然没有在用户资质上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但均要求提供消费合同或消费小票才能批款,严格防止贷款被用于投资、购房等非消费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