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州11月16日电(李士燕)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16第三季度“广州金融发布”中,广州市金融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聂林坤介绍了近年来广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他指出,广州已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适合广州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建设经验,打造了农村金融的“广州名片”。
一是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明显加大。针对农村金融服务、支付环境、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等农村金融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农村金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三年来广州市财政累计拨付农村金融建设资金3350.8万元,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补贴作用。
二是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明显扩大。截至2016年9月末全市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382.4亿元,比年初增加71.9亿元。4家农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达370亿元,28家农业企业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政策性农房保险累计承保农户数超过63万户,承保率达到96.86%。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和贫困地区,广州地区累计发放再贴现资金63.33亿元,同比增长46.33%,再贴现资金投向涉农行业的占比达38%;
三是农村金融组织实力明显增强。截至9月末广州农商行以网点覆盖行政村为358个、以各类电子机具覆盖行政村1157个,对全市镇、村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共设立法人村镇银行机构7家下设支行23家,基本实现全市涉农区全覆盖,截至9月末存款余额55.98亿元,贷款余额50.45亿元,净利润合计1800万元。全市银行机构已建成农村金融服务站166家,金融惠民便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增城区设立了2家资金互助合作社,累计贷放互助金超过2700万元。
四是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建成派潭镇金融街区等5镇8村农村金融示范镇(村)和从化西和村等5个信用村。大力推进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截至9月末,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374个,共办理取款业务0.4万笔,取款金额96.18万元,转账汇款业务2.49万笔,交易金额651.18万元,查询业务1.32万笔。涉农区共发生银行卡业务交易2130.33万笔,同比增长37.8%,交易金额699.06亿元;电子银行合计开户数252.27万户,同比增长63.4%,交易笔数5856.12万笔,交易金额2438.62亿元。
五是农村金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广州积极开展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及服务创新,特别是重点在增城区推进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村金融服务站等多项创新。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妇女创业的信贷投放、推广实施“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金融扶贫贷款和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等项目,为全国、全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适合广州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建设经验,打造了农村金融的“广州名片”。
会上,聂林坤还介绍了将实施的《广州市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由广州市金融局拟定,先后经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广州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服务完善、风险可控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面推进并逐步深化,推动提质增效,总结推广各区农村普惠金融模式,全面提升广州市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全面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大类金融平台建设,包括培育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信贷市场、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渠道、积极提升农村保险保障服务水平等。
《方案》还提出具体的措施:广州将在增城区推进广东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设立资金互助合作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站全覆盖等多项项目,也提出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妇女创业的信贷投放、推广实施“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金融扶贫贷款和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等创新项目,探索打造广州市农村金融工作的亮点和品牌。具体包括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稳步推进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扩大乡村助农取款点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开展“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开展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开展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创新开展“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支持各区探索特色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农村金融领域风险防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