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创新手段,在迅速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有些方面会令人头疼。这样一个时代“新宠”,在10月27日“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改革创新”主题的新华网思客讲堂上,理所当然成为大咖们关注的焦点。宗庆后、朱云来、姚余栋、连平、邵宇等国内顶尖经济学家和企业领袖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取得共识的同时,也碰撞出很多火花。
谈定位:互联网金融只是一条“鲶鱼”
作为金融界的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虽然在丰富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咖们并没有把它当成市场的“万灵丹”,对其定位基本保持了低调、理性的态度。
在这方面可以看出他们是有共识的:连平认为融资难、融资贵是银行体系的问题,而不是发展新兴金融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他赞同朱云来的观点,认为到目前为止,金融体系还是银行业为主。邵宇表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将原来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彻底推翻,在解决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上,互联网金融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的。姚余栋也认为银行业依然是中国金融业的顶梁柱,互联网金融是一条“鲶鱼”,“银行业资产还是主要的,世界各国也是这样的。”
谈问题:要警惕互联网金融变味儿
在对互联网金融表示肯定的同时,大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问题。姚余栋讲到,“关于互联网金融,我们国家把握监管和创新的度是非常好的,前期是允许更多创新,当然也有一部分野蛮生长,特别是在网贷P2P行业”。
警惕互联网金融变味儿,是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宗庆后提出“虚拟经济不能搞过头,否则会损害实体经济”,他表示,某些互联网产品搞乱了金融产业,变相成为了非法集资,把老百姓的钱都骗走了,也给政府留下了麻烦,因此应该对其进行监管。这虽然是从互联网经济全局视野提出的问题,但对互联网金融这一专门领域来说,同样适用。
谈思路:金融改革要讲究“门当户对”
具体到改革措施,姚余栋力主推动中小银行上市,认为“中小银行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这体现了一种“门当户对”的理念。连平则直接讲到:“小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是门当户对,这是最好的。”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利用中小银行补齐大型银行的服务短板,利用互联网金融补齐银行业的短板,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失为一种合适而有效的手段。
此外,邵宇的观点很值得深思,他认为,现在大家都在鼓励“互联网+金融”,效果有点差强人意,也出现一些问题,除了需要比较完整的监管之外,“还是脚踏实地,先做‘金融+互联网’,然后再看有没有其他突破。”这其实是一个思路的纠偏,同样是金融和互联网两个元素,但是谁做主导,效果可能大不一样。
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工具,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其工具意义更为重要。所以加强监管,使之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的同时,完成上述两个思路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
谈监管:对互联网金融不必太害怕
其实监管方面,国家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去年7月份十部委的指导意见,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互联网整治,都着力于推动互联网金融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其前景肯定会更好。对于仍然存在的“跑路潮”、“离职潮”,专家们呼吁进一步加强监管。连平提出了两个需要注意的点:第一,金融创新要关注道德风险,尽可能避免野蛮生长;第二,互联网监管不是适度监管,应该是审慎监管。朱云来则认为应该建立信用体系,要有一个清晰的管理体制,用市场的办法调节金融市场,形成良性的经济金融体系。
对于有人的担忧,姚余栋认为互联网金融规模有限,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也不用太害怕,“互联网金融占到总金融资产的1%都不到”。而且我们也要看到其好的方面,“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没有支付,银行能愿意免费吗?”所以总的看来,这条“鲶鱼”在搅动金融生态的同时,也从很多方面激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