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P2P平台坏账界定标准面世,风险备付金制度也将遭遇不小的冲击。“以往不少P2P平台都建立数额不等的风险备付金,作为刚性兑付的储备金,但现在他们面临的新问题,是如果坏账额高于风险备付金,同样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引发挤兑风波。”叶大清直言。
多位业内人士直言,要规避挤兑压力,P2P平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大幅增加风险备付金,但这会导致平台利润下滑,难以吸引风险资本青睐;要么剥离部分不良资产,但当前愿意接收P2P不良资产的机构并不多。记者多方了解到,这也倒逼不少P2P平台开始业务转型——借助智能投顾概念,引入基金、固定收益类资管计划、股票等不同类别资产引导投资者分散投资,以此掩盖P2P贷款业务的坏账状况。
“这也引发新的监管难题。”有P2P平台负责人坦言,如何对这类改头换面的P2P平台坏账率进行“穿透”审核,正考验相关部门的监管智慧。他透露,个别转型智能投顾的P2P平台也有自己的顾虑——相关部门会不会借鉴基金子公司新的监管政策,对P2P平台主动管理型产品按3%-5%计提风险资本,这势必大幅加剧P2P平台的资金压力,倒逼P2P平台不得不放弃向智能投顾转型。
叶大清指出,P2P向智能投顾转型,其实还面临法律风险。毕竟,国内证券法规对投顾机构有着严格界定,即投顾机构只能向投资者提供咨询建议,不能触碰投资者账户与委托理财,而部分P2P平台借智能投顾概念设计理财产品推荐给投资者,无形间已经触碰法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