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的出现,P2P行业告别早期的不规范,行业理性发展的趋势已初步显现。P2P行业洗牌加速,不合规、竞争力不强的P2P平台将遭遇大规模洗牌。业内人士预测P2P平台最终会趋于像电商那样几家独大的局面,最后只留下若干“存货”。由于四条红线、中介地位、银行存管等多方面的限制性要求,大部分平台或会在洗牌中消亡,不再留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有些人预测平台的数量或趋于呈现更为明显的两级分化的共存模式,既有金融寡头巨无霸(陆金、拍拍、人人等),也有数量众多的垂直细分及个性化领域的小而美。
说到这,回顾一下到我国P2P诞生的原因,众所周知,P2P是做的是银行的补充业务,面对的是银行照顾不到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除银行本身能够照顾到的企业有限外,还有一些银行无法把控的行业及领域,例如珠宝、典当、收藏品、居委会的集体房、农民房等,这些都被P2P及线下的小贷公司等承包下来。
银行业务自然是千挑万选出来的,P2P作为银行业务的补充,范围比银行大了很多不说,操作难度高且成本理论上也高。互联网目前又并未很好融入生产生活的现状下,基于线下的交易交流方式还是很多老百姓与企业主乐于接受与适应的,互联网的应用更多还停留在娱乐、信息获取层面,这种现状或许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迭代来改变。且早期很多P2P平台就是由小贷、线下理财等公司转型而来,种种限制来看,P2P平台未来的趋势或比这类基于线下的公司要少上一些。当然决定P2P平台数量的最重要依据,还是要看有多少对于金融存在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于自身团队能力的很好估计,不能自恃过高,过度放大对于业务、规模的把控能力,给自己挖一个又一个自己无法填补的坑,最终举步维艰,无处落脚,也就淘汰于世间。决定平台去留的,并非所谓监管政策的外部因素,而仅仅在于平台自身,请相信,最大的风险还是平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