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P2P,首先我觉得大家需要一个概念和业务逻辑的基本了解,最后通过自己的一些能够做到的风控手段,才能实现享受高收益的同时,放心投资P2P。
1、消费金融火爆成为当今社会新常态
从宏观来看,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保增长任务严峻,转型需居民杠杆适度扩张,“扩内需,提消费”有望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发展新消费金融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扩大内需角度都有积极意义。
国内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先享受再支付”的消费观念被逐步认可和接受。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起步较晚,居民消费意识一直被压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8.95万元,消费信贷的份额仅约占20%。可见,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社会保障和征信体系日趋完善,消费金融的商业模式有了可落地的基础条件。
2、数据技术是互联网小微借贷的风控优势
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征信成本问题,没有数据积累。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搜集用户数据,进行信用画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行业关注黑名单、反欺诈信息验证、数据变量服务等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和技术优势,都是对传统消费金融的有力补充。
3、P2P理财具备发展前景
通过营销大数据合作伙伴对泛理财用户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国内理财人群平均只将27%的收入用于投资。与“4321资产配置法则”(即40%投资、30%生活开销、20%储蓄备用、10%保险)相比,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也意味着未来潜在理财容量可以继续激发,其中P2P理财份额具有可观的提升空间。而首先可能被P2P转化的理财人群则是数量庞大的互联网宝类产品用户。
从年龄划分来看,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对于P2P理财的态度最为积极;80、85后理财用户在传统理财和P2P理财上多点开花,且在资金实力上强于90后,是P2P理财需努力争取的“金主”。相比之下,35岁以上人群更偏爱银行和股票,对于P2P理财的态度比较保守。
投资金额方面,投资金额越高的理财用户,采取的理财方式越多样化,对P2P理财的接受度和使用率也越高。但随着总体理财投资金额的增加,理财用户对于P2P理财的投资增幅却明显滞后于银行和股票。这说明,现阶段内传统理财仍然是大额投资的首选,P2P理财在资产配置中的地位尚待提高。
而就行业前景来看,不论从规模、行业潜力和多样性等方面,国内P2P发展比美国更好。国内需要P2P提供服务的人群体量大,市场存在非常大的潜力和持续增长的基础,所以规范后的国内P2P市场的发展前景是积极向好的。
4、投资P2P也是一门技术活
如今互联网上信息爆炸导致消费者很难通过媒介信息甄别不良或不正规平台。而且大多数投资者都明白要远离有资金池、自融、虚假标的等嫌疑的平台,但在实际判别中却依然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