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在重构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创业者、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自身怎样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来去做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的发展趋势上,我们要用新科技、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取代与优化传统金融以物质连接为主的服务。
花旗银行近期发布的《数字化颠覆—金融技术如何迫使传统银行到达临界点》的报告指出,全球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规模从2010年的18亿美元升至2015年的190亿美元。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规模已经超越美国。
科技重塑金融
走过了野蛮发展时期的互联网金融,未来行业中机构着眼的方向不再单纯是“量”的增长,而是“质”的提升,而这也需要科技变革的推动,新技术与金融的融合,从支付、借贷、风控、大数据、智能化、征信等多个领域的切入,将引领互联网金融行业重塑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文明。
“科技的力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很多改变,它在改变我们的出行、教育、医疗,同样也在改变金融。”玖富集团创始人兼CEO孙雷表示,科技正在重构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创业者、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自身怎样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去做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的发展趋势上,我们要用新科技,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取代与优化传统金融以物质连接为主的服务,“如果只是把线下的业务直接搬到线上,容易遭到模仿和冲击,是很难有竞争力的”。
当下,金融科技(FIN-TECH)的研究与讨论日渐频繁,以往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看似跟金融完全不相干的科技词汇,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中来,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将自己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
前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领沨资本创始人马宁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和美国是金融科技成长最好的两个市场,国内发达且深入群众与企业的传统金融服务为创新的金融公司提供了发展契机,“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或是消费信贷公司应用科技手段,一方面给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服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实际上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金融科技崛起
“无科技不金融”可谓是当下金融行业发展的写照,金融科技也成为了当下的行业热词。在普华永道《跨越行业界线: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务新格局》报告中对金融科技给出的定义为金融服务与科技行业的动态融合,科技类初创企业及市场新进者对传统金融服务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革新。
马宁认为,金融科技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变化及前景体现在三点,一是在数据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金融科技可以更好的进行风险评价;二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拥有很好的土壤,行业内已有众多公司,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等,在践行金融科技;三是金融科技创业环境良好。在中国目前约有8亿人未获得过信贷服务,金融科技公司的市场发展空间远超美国。
上述花旗银行的报告指出,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将加剧。目前来看,业内竞争之势已逐步显现。各金融科技公司的触角已延伸至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征信、第三方支付、众筹等各个领域,正努力构建全生态体系,实现底层能力的输出。
在风险管理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风险防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然而,目前金融科技在防范信贷风险领域的运用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马宁表示,国内目前缺乏结构性数据,科技金融公司多以大量的行为数据对信用进行判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风险,但是不能精确的衡量风险,也无法预测和回避系统性风险。另外,国内整个的数据体系不完整,消费信贷等发展时间较短,大数据模型还需要不断改进。
智能投顾备受关注
除了P2P网贷外,作为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又一创新模式,智能投顾成为当下金融科技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与期待的方面。智能投顾也称为机器人投顾,是利用专业技术对各种理财知识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投资者风险偏好、财务状况与理财目标,通过后台算法为用户量身定制组合投资方案。
以Wealthfront、Better为代表性平台的国外智能投顾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国内在该领域处于初期探索研发阶段,少数企业布局推出了相关的实践性产品与服务,如京东金融的“智投”,另外还出现了十多家智能投顾平台,如“钱景私人理财”。
“目前‘智投’还只是静态数据的运用。”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表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算法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会不断优化和升级。对‘智投’,京东金融内部已经规划了三个模型,总共涉及到几百个变量,整个模式完成后,用户看到的将是简化版的页面,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和更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作为新生的金融模式,因缺乏有效监管,部分智能投顾平台信息不透明,存在设立资金池、非法集资、自融等问题,蕴藏的潜在风险需应特别重视。